期货配资合法 看完7月地产数据,内心五味杂陈
与此同时,该基金最新成交量为1.08亿份,最新成交额跌破1.90亿元期货配资合法,全市场排名较上一交易日下降11位。
增量资金方面,数据显示,截至7月10日,北交所股票已经被纳入多只全市场指数。中证全指包含北交所标的87只,总权重0.153%;中证流通指数包含206家,总权重0.299%;国证A指数包含202家,总权重0.287%;国证2000指数包含7家,总权重0.262%;国证1000指数包含贝特瑞(835185.BJ),权重0.0219%;中证环保指数包含贝特瑞,权重0.315%。
本周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的宏观数据,整个经济仍然处于“转型阵痛期”,工业增长保持韧性,但是消费表现走弱,地产仍然在拖累经济动能。
2024年1-7月,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4.37亿平,同比下降23.2%,房地产开发投资额6.09万亿元,同比下降10.2%。而前7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.6%,市场成交热度也明显下降。
我们邀请了专家,为您深度解读7月统计局数据背后的线索,结合最新的央行调查报告,分析居民和开发商的缩表倾向,判断行业下行趋势是否收敛,并结合整体宏观数据,探究地产行业对整体经济动能的影响。最终让我们一起回归核心问题——地产周期到底部了吗?
问答实录
①丨居民和房企都无视刺激政策,保持缩表倾向
- 居民和房企的缩表倾向也影响了政策效果
主持人:
7月份的地产数据,销售下行的趋势并未得到明显好转,体现出了需求端的疲软。然而供给端也问题颇多,房企开工和拿地意愿并没有修复。
本月还公布了二季度央行储户调查报告,数据显示居民对未来房价上涨的预期进一步减弱,选择在未来购房的人群基数持续下降。而央行企业家调查报告的结果,也显示企业主动融资意愿不佳。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缩表趋势的?
1丨从开发贷和按揭的对比入手
其实,我认为讨论居民和房企缩表,就需要从实际的贷款数据入手。我们看统计局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月度数据,可以明显发现房企的开发贷情况好转,但是居民个人按揭持续处于低位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图:房企开发贷和居民个人按揭增速
数据来源:Wind,嵩山论市
1-7月,开发资金来源中的企业贷款同比增速跌幅收敛至6.3%,而居民个人按揭的跌幅维持在37%以上。表面上看,房企的资金面得到了明显改善,但是居民却极大程度上收敛了杠杆。
然而,我们需要穿透数据表层,分清楚贷款数据背后的动因,才能看到企业、居民自身主动缩表或者扩表的意愿。
2丨居民端:缺乏信心,收敛杠杆,刺激政策低效
517新政前后,二线城市基本上放松了限购,而央行也推动全国降低首付比例,同时逐步取消按揭利率定价下限。这些举动在一定程度上,是鼓励居民加杠杆,从而以地产行业的预期改善,最终带动行业需求回暖。
那517之后正好三个月,我们通过开发资金来源中的 定金及预收款/(定金及预收款+个人按揭),测算地产行业整体首付比例。我们发现5月之后的居民首付比例反而上升,居民倾向于降低杠杆。
这也与消费端的趋势一样,居民有了明显的缩表倾向,消费者信心也回到2022年奥密克戎疫情最严重时期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图:测算地产首付比例和消费者信心指数
数据来源:Wind,嵩山论市
而央行近期公布的二季度储户调查报告,也清晰地展示了居民的弱预期和更加弱的投资、买房倾向。在我看来,地产需求端的走弱,本质上就是居民在预期进一步转弱的背景下持续缩表的体现。
具体来说,居民的收入预期下行,预计房价下跌的人群增多,选择未来增加投资和买房的人群极度收缩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图:央行储户调查报告体现的居民缩表倾向
数据来源:Wind,嵩山论市
3丨企业端:缺乏主动融资需求,实际仍然在缩表
很多朋友看到了统计局数据中,开发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的增速跌幅逐渐收敛到6%左右的水平,远好于销售、投资增速。
然而,这并不能说明房企的缩表倾向发生了反转。在我看来,开发贷数据年初至今的改善,是今年1月推出的“地产融资协调机制”带来的超额信贷。也就是项目白名单的落地,更多是服务于保交付。
让我们从数据来看,过往周期,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国内贷款增速,是基本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同步。但是2023年下半年以来,地产销售增速明显滑坡,而地产开发贷款增速从-12%左右水平开始稳定改善。
而根据监管披露的数据,地产融资协调机制,也就是项目白名单,在一季度有1979个项目共获得银行授信4690.3亿元,1247个项目已获得贷款发放1554.1亿元。这也说明了,地产开发贷的改善,很大程度上受保交楼和白名单的影响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图:地产开发贷受白名单影响,明显好于销售趋势
数据来源:Wind,嵩山论市
那地产开发商本身的意愿呢?我们使用央行的企业家和银行家调查数据,可以发现,伴随着国内房地产景气指数的下行,二季度企业的整体销售回笼和资金周转指数都出现了下行,而房地产贷款需求指数也明显下行。
具体详见下图。
图:企业端在不景气背景下,缺乏主动融资需求
数据来源:Wind,嵩山论市
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,为什么开发贷数据改善,但是房企的拿地、开工数据仍然有明显下降。也就是说,除去白名单支持下的保交楼,整体上房企仍然缺乏主动融资和投资意愿,仍然处于缩表阶段。
图:房企计划投资、投资完成额和土地购置都明显下降
数据来源:Wind,嵩山论市
②丨517新政效果减退,周期下行仍未停止
- 地产探底尚未结束,反转、反弹都言之尚早
主持人:
目前整个投资界,都很关心,到底地产周期何时能见底?
专家,您认为房地产周期下行到底部了吗?
1丨517新政效果减退,哪怕一线城市热度也下降
自517新政以来,特别是上海527调控进一步放松之后,整个楼市有一定好转,特别是6月的地产高频销售,一度接近同比回正。
然而,这种积极的趋势并没有持续太久。此外,由于居民收入预期不佳、居民加杠杆意愿弱、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,购房者的观望情绪加重,导致楼市需求未能持续有效地提振。
进入7月后,517新政的效果持续衰弱,整个楼市仍然在下行通道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图:7月以后,地产高频销售结束6月的景气,体现政策效果衰弱
数据来源:Wind,嵩山论市
从各个城市的具体表现看,不同能级的城市7月的地产销售,基本上都出现了明显下跌,上海下跌的幅度达到37%,相比二季度月均销售也下降18%。从这个角度看,前期市场分析师所讲的“7月基数低所以销售增速读数明显改善”的逻辑也被证伪。具体详见下表。
表:7月商品房销售,不同能级城市明显出现下跌
数据来源:克而瑞,嵩山论市
2丨降息效果有限
7月底,央行下调1年期和5年期LPR 10个BP,叠加上517新政提出的“去除个人按揭利率下限”,整个房贷利率定价延续了之前下行的趋势。今年二季度新发放的个人住房按揭利率,已经下行到3.45%,相比于去年四季度下降了52个bp。
同时,个人按揭利率相比于同期所有贷款的平均利率,也要低超过20个bp,体现了信贷政策对于购房者的支持。
只是整体降息的效果,却并没有体现在对需求端的提振上。我们刚才也提到了,7月以后,517新政效果进一步衰退,新房销售量走弱。
3丨租金回报率有所上升
央行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,明确指出后续要大力发展租赁产业,并给出指引——租赁住房总的收益率在静态租售比基础上有望提升至3%以上。
而目前看,核心城市的二手住宅租金回报率只有不到2%,那后续要提升房租回报率,只有两个途径,增加房租或者降低房价。
我们观察CPI的构成,观察房租分项的变化,可以发现,今年二季度以来,房租的同比增速降到0以下,而同期的大城市房租回报率上升。这本身说明近期的租金回报率更多体现的是,分母房价的下降。
近期许多研究者热衷于对比核心城市房租回报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,毕竟后者是整个金融资产定价的核心无风险利率。从某种角度上讲,如果房租回报率超过10年期国债收益率,那就说明住房资产的投资价值恢复,住房的需求端面临改善。
然而,去年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整体下降明显,而房租收益率也在房价下跌背景下有所改善,但二者仍然较大差距,同时均小于央行给的3%预期收益率的指引。
一定程度上,我们可以判断,房租刚性仍然存在,在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的背景下,房租很难维持稳定增长。而租金回报率仍然低于10年期国债利率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图:重点城市租金回报率、10年期国债收益率、居民收入和房租变化
数据来源:Wind,嵩山论市
4丨行业被动累库,拖累银行业绩
部分经济学家认为,地产行业这两年拿地、开工减少,未来供给不足,但是中国人有这么多,后续行业回暖可期,甚至房价会迎来一波大幅上涨。
然而可能研究者忽略的问题是,当前中国地产需求端下降速度超过供给端,行业处于一个被动累库的阶段,整个行业现房的去化周期已经接近3年,这也是为什么收储现房的政策成为当前重点的原因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图:中国商品房现房去化周期
数据来源:Wind,嵩山论市
在这种环境下,中国银行业也受到拖累。毕竟地产行业原本在银行资产端占比接近30%,当地产行业爆发信用风险后,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都受到影响。截至今年二季度,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到1.54,大行净息差下降到1.46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图:中国银行业净息差与房价周期
数据来源:Wind,嵩山论市
从某种程度上讲,地产拖累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和业绩,反过来银行在业绩压力期,对地产的实际支持也很难保持强势。尽管各类地产融资政策放松,但是上市房地产公司的筹资性现金流仍然保持净流出。后续资金端弱势不扭转,地产仍然会继续探底,并以年单位维持不景气。
③丨地产拖累下,经济短期难以脱敏地产
- 地产拖累需求端,而基建对冲近期减弱
主持人:
7月份整体的宏观数据中,我们发现内需是比较弱的,很多分析师认为这与地产的拖累有关。而过往一年基建对冲地产的逻辑下,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不弱,这在7月份仍然成立吗?
此外,专家您一直建议我们关注新质生产力,认为经济动能需要有新动力接棒地产。7月的数据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到这个线索。
1丨基建对冲较弱
这一年以来,整个宏观经济在尝试对地产脱敏,制造业和基建开始明显对冲地产下行。
然而从7月的数据,我们发现,宏观经济对冲地产下行的方式失效,特别是基建本身也开始走弱。2024年1-7月基建投资(不含电力)累计同比增长4.9%,7月当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2.0%,相比6月增速低了2.6个百分点。
不单基建的实际增速开始下降,专项债下达后开工较慢,实物资产工作量仍然较低。从经济发展的动能角度看,旧动能内部基建对地产下行的对冲,在7月明显减弱,基建的主动融资需求也不景气。而地产在这种情况下,对整个经济的拖累加深。具体详见下图
图:基建对地产的对冲明显减弱
数据来源:Wind,嵩山论市
2丨要素效率:地产拖累劳动力和价格传导
在过往的研究中,我特别喜欢使用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的指标,说明地产行业对劳动力要素生产效率的拖累在好转。也就是过往一年左右时间里,在地产投资下行的背景下,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反而好转。
但其实这种趋势,本质上是靠出口加工和基建投资的对冲。而7月基建受本身内在动力不足和天气环境的影响,确实本身走弱,这就一定程度上更加暴露了地产的弊端——对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拖累。
而另一层面,地产下行,体现在工业品的角度,就是对工业原材料的需求下降,最终传导至PPI,影响价格体系修复。这一点上,地产行业的下行,会拖累全社会产业链的需求,影响原材料要素的景气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图:地产下行拖累劳动力要素效率、就业和PPI
数据来源:Wind,嵩山论市
3丨地产让位于新质生产力:波折中前进
我们一直认为,后续经济发展一定要寻找到新动能,无论这个新动能是汽车行业,还是人工智能亦或者高端制造,经济都一定不会走老路。
过往地产作为主要经济动能,在于其天然的周期性,以及能同时拉动投资和消费,并深度绑定金融系统与财政,可以实现资金投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,也能实现单个行业拉动整体生产要素。
而目前其他行业,包括近年来出口发力的汽车行业,都很难一蹴而就实现接棒地产,但是从7月份的数据看,制造业PMI以及“生产经营活动预期”分项,都有所下行,地产投资增速保持下降,只有高技术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维持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。
长远视角看,只有高技术行业(新质生产力),才有可能对经济总体带来增量,也能帮助中国巩固国际竞争力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图:高科技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 vs. 地产与PMI下降
上一篇:股票配资的流程 传承非遗共绘文化之美 富德生命人寿济南市历下支公司带您领略漆扇之美 下一篇:全国股票配资公司 8月22日基金净值:诺安鑫享定开债发起式最新净值1.0543